饨菜好吃有多种?
我们得先知道为啥叫馄饨。《广韵》云“馄饨”,曰:“浑圆之饼也”;《正字通》云“饨”者“蒸笼”,又引《集韵》:“饨,饭熟而糜。” 也就是说,馄饨就是煮熟的糜子。或者说是煮熟了的小圆面疙瘩。所以啊,用烫水、开水、滚水来和面团是馄饨制作中最最基本的技能之一。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有了馅儿,那就是饺子了。没有馅儿的,那就是馄饨了。这个嘛,得从古代的食俗说起。古人在冬至这天,祭祀完祖先之后,会合家团聚吃一顿暖洋洋的火锅(别问我为什么是火锅……)当然,这顿饭里还得有擀制十分精细的面条,也叫“饺饵”。
其实呀,这就是最早的饺子和馄饨了。只不过那时候的饺子和现在可不一样,又细又长,有点像现在的葱油饼。到了汉代,人们会在冬至这一天把捏好的饺子放在锅里煮出来吃掉。那会儿啊,饺子皮可不咋光滑呢!有花纹才叫靓呢! 等到宋朝的时候啊,人们已经会用油炸饺子了,而且啊,还会在面粉里拌点糖,炸出来的饺子金灿灿,香喷喷,连名字都起得霸气,叫“糖糕馒头”!
其实呀,这就是最早的油条,跟馄饨可没啥关系! 那啥,说到南宋,得提一句著名的宋高宗赵构。赵构可是个美食家,他老人家最欣赏的美食之一,便是由吴郡名厨董彦亨制作的“鱼脍”。所谓“鱼脍”就是用鱼肉做成的刺身,对,就是日本人吃的那个刺身。不过呀,鱼脍一开始可不叫这个名字,因为吴郡方言中“脍”念作[kɔi],所以这鱼脍又叫做“脍鱼”。
后来呀,有人把鱼肉剔出刺,剁成浆糊状,加入调料搅拌,再挤成丸子下锅煮,这就成了“羹鱼丸子”。有人吃了赞不绝口,说这丸子鲜香滑嫩,犹如虾丸,夸耀地说,这丸子如果到了海外,夷人(东南亚人)也会爱上它的。 其实啊,这“海鲜羹”刚问世时,并不受朝廷青睐,只得到民间受欢迎。直到宋孝宗赵昚(shèn)时期,才被正式列入宫廷食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