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负债率反应什么?
反映企业偿还债务的物质保证程度,评价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资金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以及反映债权人发放贷款的安全程度和可能遭受损失的风险程度。企业通常要维持一个什么样的负债水平才是较为合理的呢?这很难规定一个统一的数量界限,因为它受各种不同因素的制约。比如:不同企业对资金的需求程度不尽相同,不同行业之间或同一行业内部的成本利润率也差别很大,不同企业对待风险和报酬的各种看法也各不相同。通常情况下,要分析其合理的比率水平,往往离不开对同类型企业或本企业不同时期的比较。如将资产负债率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相比较,以判断该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等等。在分析一个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之前,应了解企业所处行业的性质。比如在工业企业中,对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两类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应区别对待,后者的资产负债率一般要大大高于前者。当然,从数量评价的角度讲,要维持一个较低的资产负债率水平,对企业是有利的,如比率过低,将失去债权人的信任,从外部筹集资全就会很困难。另一方面,在企业获利能力很高的情况下,比率越低(即所有者权益占比率越高)也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差。因此要根据上述诸因素的影响,进行客观分析之后,才能确定适合本企业实际的合理的比率。
一般地说,对这一指标在应用中有以下的看法和认识:
1.比率太高,说明企业用于保障债权人本金和利息的需要不足,将失去债权人的信任,从外部筹集资金就很难,再想扩大生产经营就很困难。这还说明企业投资人的经济风险很大。
2.比率适当,意味着在大体保证债权人本金和利息的需要条件下,投资人也能得到较优厚的报酬。此时,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经营能力在大体上都能得到保证。债权人和投资人得到的好处都能兼顾。
3.比率太低,说明企业没有充分有效地利用债权人的信用而单纯使用自己的资金从事生产经营。这样企业可使用的资金受到限制,不能充分发挥举债经营(即财务杠杆原理)的优越性,失去了利用债权人的债权获取更多收益的机会,影响了企业盈利和再生产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