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五行什么的?
“五行”,是古代一种计日的方法。它把一年365天划分成五个阶段,用“木、火、土、金、水”表示。 每阶段有七十三天,用七种颜色来标记。 每一阶段的开局之日称为“建寅”(即立春)、“建午”(即立夏)……等等。 终结之日则命名为“闭戌”“闭亥”……以此类推到“闭寅”(立冬)。
以“寅”为例,它是每年第一个“建寅”日的干支。到了这一天,年轮上就刻出了一道线,古人称之为“春至”。下一个“建寅”日在30天后出现,此时年轮又增加了一圈,而“寅”的位置也相应上升。如此周而复始,全年52个“建寅”日便全部到位。 “建卯”日在“闭酉”日后9天左右出现;“建辰”日在“闭亥”日后18天左右出现……每一个“建寅”日至下一个“建寅”日前后4个月的时间被称为一个“时序循环”。
在“五运六气”学说中,每一个时序循环都包括两个节气,一是大寒,二是立春。大寒节后第15天为“立春”。 按照这种计算方法,2017年的立春是在公历2月3日,在此之前还有7天的冬至,从节气的角度算,也就是“小寒”之后15天。 从冬至开始计算,第七十五天就是立春了。 而从小寒开始计算,第六十七天正是立春。所以从时间上来看,立春前五天正好处在大寒节气的尾声。
古书中所说的“大寒惊蛰”或者“春分清明”,其实指的就是这个含义——春天已经到来,万物生机勃勃。 但实际上,我们感受到的气温变化并没有那么迅速。尤其是中国中部和北部地区,真正春暖花开了,要等到谷雨、芒种时节。 所以中医理论中,春季的开始并不是完全建立在“立春”这一节气的基础之上的。 “立春”只是春天的第一步,用现代心理学来解释,就是一个“心理暗示”的过程。
一旦“立春”过后,自然界阴阳两气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开始由“阴盛阳微”向“阳盛阴微”过渡。所以,虽然天气仍然寒冷,但草木又开始萌芽,阳气升发之势已不可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