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进口电子垃圾?

赫连涵夕赫连涵夕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个人认为,一方面是处理费太贵; 另一方面,这些电子废弃物里面确实含有不少可回收利用的资源或者零部件。 关于第一方面,据说某地处理电子废弃物,直接烧掉,成本每千克大概在60-70元(具体不记得了),当然,这种处理方式肯定不对的。至于填埋,感觉上也是不环保。估计焚烧厂觉得没利润,所以才叫当地挖个坑随便埋了算了。当然,这些电子废弃物里有很多东西都是可以回收利用的。

关于第二方面,以我个人的小工作经验来看,确实是这样。比如某个电路板,看起来已经报废,也许拆开之后发现某些集成电路还新着呢,而且可以拿来再用;比如某个硬盘坏掉了,可能里面的数据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复原出来等等……

所以,在正确的方法和流程之下,确实有可能从电子废弃物里面提取出可用的资源和零部件。 但是,这里有个关键问题——谁来做这个工作? 以我个人经验来看(仅限小型项目,如实验室或某企业研发部门等),一般是没人愿意做的。因为其经济价值很低甚至没有(主要指科研或实验性质的工作),而人力成本却非常高。如果是为了挣钱,你不如直接买二手设备或者修旧利废来了。

我认为目前阶段,最好的办法就是统一收集(由有资质的公司进行),集中处理后,将收益用于补贴处理费用的不足以及建设新的回收利用体系。

籍诗梓籍诗梓优质答主

上世纪90年代前,西方各国大多采用国产电子垃圾国内处理。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地球峰会”,在发展、环境和贸易等各方利益博弈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获得了对国际经济事务的主导权,由此开启了包括电子垃圾在内的“废物国际化”交易。

发达国家电子垃圾产生量大,但再生能力不足,处理设施和管理费用高,垃圾处理商纷纷利用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成本低和环境执法不到位等“比较优势”,以进口废弃物“原料化”、“循环利用”等名义,将西方生产的电子垃圾运往发展中国家,获取“循环经济”以外的暴利,形成了“电子垃圾围中国”的危机。

1994年,世贸组织《巴塞尔公约》生效,严格限制电子垃圾跨境转移。美国为维护经济利益,并未加入该公约,继续纵容和鼓励电子垃圾跨国界交易。中国于1995年加入该公约,随后实施《固体废物环境污染防治法》等法规,规定禁止进境“不能用作原料或者不能以无害化方式利用的固体废物”,2004年将禁止进口固体废物范围扩大到包括电子垃圾在内的12类,开始了“电子垃圾进口零国策”。但由于法规可操作性不强,执法监管不到位,导致电子垃圾长期借道进口。2017年底,我国修订《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禁止进口“来自电子废物拆解的铜原料”,并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