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先进卫星是什么?
没有最先进的说法,只有更先进和先进一些的。 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取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国空间技术的重大突破; “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并实现月球软着陆,是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 “北斗导航系统”完成部署,是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GPS(全球定位系统)、俄罗斯格洛纳斯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墨子号”量子通信卫星的升空,标志着我国已经掌握了该技术。 这些都属于国家秘密,所以无法知道更多。但是根据了解到的有限情况可以做个大概分析。
首先,我国的航天器在结构设计上就比国外更为复杂,这主要是由我国一贯的“整体设计,集中调度”的航天工程规划思路所决定的。这意味着从总体到各个分系统的设计要考虑更多的约束条件,进行更加细致的协调,这样必然会导致结构的复杂化。比如“嫦娥系列”的火箭,为了实现整个系统对地月系统的定向发射,必须考虑更多更复杂的姿态调整与轨道变化问题。而“北斗”系列则必须全面考虑到不同轨道间、不同卫星之间的链路打通和安全问题。当然,结构上的复杂本身不代表技术难度更高或者研发成本更大。
其次,需要提及的是,目前我国的许多航天工程都是在现有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例如对“北斗”“天眼”“嫦娥”“悟空”“墨子”等已有工程的进一步细化和完善。这样的后续项目尽管不是从无到有,但往往能汲取前面的经验和教训,在技术方面能够进一步打磨和优化,因此也具备更高的成熟度,研发难度和成本相对而言也不是最高。
最后,有些航天器虽然是在原有基础上改进而来,但是在技术上却是实现了跨代飞跃,这种例子也是比比皆是。以“长征三号乙”为代表的火箭就是典型的例子,这种火箭在芯级上搭载了机动喷管作为助推,使它在无控制系统的情况下也能够实施变轨,从而大大提高火箭的发射成功率和灵活性,技术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研制费用也同样较低。而对于“胖五”(即将问世的新型大型火箭)以及“长征九号”,我们同样寄予厚望,如果它们真的能如预期那样成功,那么无疑将再次刷新我国的航天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