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不降息?

子蔚可子蔚可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先放结论:央行目前不具备降准和降息的条件,当前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应该是维持货币市场的平稳运行。 为什么要维持当前的货币政策?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和金融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上一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中国的表现是全球各大经济体中最好的一个。

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后,全世界主要国家的GDP增长率都是直线下降,只有中国是唯一一个保持正增长的国家(图1)。在2008年全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9%,到2009年上半年甚至达到了惊人的10.3%的增幅。 而本次疫情中国在控制住疫情后经济出现V型反弹,2020年一季度GDP增速降到负值-6.8%后迅速转正至+7.9%。

如果说上次金融危机会让中国经济发展短期停滞、居民收入下降,那么这次疫情会让大量企业现金流断裂、陷入亏损甚至是倒闭,造成的损失远大于那次金融危机。当然,如果考虑到当时国际油价为负值以及欧美国家实行量化宽松政策,中国同样实施了4万亿财政刺激计划,那么中国应对二次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还是明显的。 但这一次国内情况完全不同了——首先疫情在中国被迅速控制,其次是央行已经实施全面降准,最后是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拥有完整的供应链体系,生产效率高。也就是说目前国内具备经济增长的基础。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当前货币政策仍然要瞄准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总额的增长目标。因为只要保持宏观杠杆率稳定,市场利率水平就会持续维持在较低水平。因此短期内我国并不具备降准和降息的条件。 (一)货币当局的目标并没有变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为了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提高商业银行放贷的积极性从而维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很多国家都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从全球主要国家的经验来看,每一次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都是在本币贬值压力增大、通货膨胀率高企的情况下实施的。而2020年的特殊情况让我国的货币政策空间非常有限(图2)。 目前,我国CPI仍保持在高位,PPI出现负值,CPI与PPI的剪刀差继续扩大,居民消费意愿偏低,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的空间有限;另一方面,外汇储备连续三个月减少,本币升值压力增大。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平减指数上升,表明国内物价水平在不断上升,如果不考虑疫情的影响,我国确实具备采取量化宽松政策的前提条件。但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使得这个前提条件消失,同时也使得货币政策缺乏调整的底气。

(二)供给能力没有变 从生产角度来看,由于疫情防控做得比较好,我国经济活动早就已经恢复,工业生产几乎追上疫情发生前的水平。1月~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下降1.5%,低于去年同期3个百分点,制造业PMI指数始终保持在荣枯线上方,显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态势向好。

(三)金融环境没有变 自疫情爆发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先后通过降准、再贷款再贴现向市场注入超过12万亿元资金。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企业融资成本显著下降。

逮梁逮梁优质答主

谢邀 利率这个东西是个“双刃剑”,有利的方面是调节经济手段之一;不利的方面则是加重了企业和居民的负担。中国的经济现在处于一个“转型期”的阶段——从靠投资拉动GDP增长向消费、服务行业和先进制造业过渡。这个阶段的利率水平应该是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因为需要刺激投资和消费),但也不会太低(因为这个阶段需要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性)。所以,我们的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上既要考虑降低融资成本又要考虑到宏观稳定的问题,因此采取的是定向降准+公开市场操作的方式。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