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属人才包括哪些?
2018年5月9日,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首都高层次人才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建设人才强市的若干意见》, 提出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需要的人才支撑。按照这一政策, 首都4类人才可获扶持, 他们分别是: 高精尖人才: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十大高精尖产业领域工作的国内外顶尖人才(A类); 国家级领军人才(B类); 市级领军人才(C类); 紧缺人才(D类)。 其中, 对A类和B类人才 “一人一策”“一事一议”给予倾斜支持。C类人才的住房补贴在现有标准基础上上浮30%左右,D类人才的住房补贴在现有标准基础上上浮60%左右。对引进的高精尖人才及其所领衔的科研团队,可以在市科技计划中予以优先支持。
此前公布的《北京市人才规划》显示,到2020年, 北京市将培育和发展5至8个国际一流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产业引领基地, 建成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动力强劲的人才队伍, 为建设世界城市和国际一流科学城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保障。
目前, 北京已经聚集了一大批国内乃至国际领先的优秀人才, 他们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比如, 中关村电子城产业基地, 就集中了以清华大学电子信息研究院为代表的高校创新力量, 以诺基亚贝尔实验室为代表的外资研发机构, 以及以北大信研院、清华软研院为代表的中国高科技企业研发机构等近百家创新机构, 形成了强大的创新驱动力。 这背后,正是人才发挥了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