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气几点下雨?
我记录了一下2012年7月21日北京的这场特大暴雨,通过数据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当日共记录到降雨194次(从下午13时一直持续到凌晨),平均降雨强度约为6mm/h; 共有5小时降雨量大于等于60mm,分别是14-15时(108mm)、15-16时(104mm)和22-23时(84mm),其中最大一小时雨量出现在15-16时,为123mm(延庆康庄监测站); 这五个小时里,共有6个站点降雨量超过100mm,还有26个站点超过50mm; 整个夜里(23时至次日9时),有6个站点降雨量超过70mm,北京西站更是达到了98.6毫米! 由于这个观测期恰好包括一场明显的降雨过程,所以可以认为降雨开始的时间就是午后开始的。那么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每小时的降雨强度和大雨来临的起始时间: 将起始时间乘以6即可得出结论: 北京这次降雨的始发阶段属于典型的“定时连续型”(也叫“阵发性”),降雨强度大且呈脉冲式加强,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出现了五波降雨集中,其中第三波和第五波的峰值强度都超过了每小时100mm。
如果考虑到云层中的水滴是通过连续不断的水汽输送而累积下来的,那么在每波降雨间隙期间应该还存在一个“湿层”,只不过因为强度太弱而没有测到。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分析均基于当前已有的气象观测资料,这些数据只能反映降雨发生的真实过程,而无法用来精确计算降雨发生的时间。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观测仪器的位置和测量精度所限。目前常用的气象仪器主要包括自动气象站、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等。
首先来说自动气象站,它可以通过定位系统确定其坐标,但不能提供精确的时刻信息,因此无法直接给出降雨出现的时间。其次来说说雷达回波,它可以通过回波图像上亮点的位置确认降水区域,但也不能直接显示出降落雨滴的时间过程。最后说说卫星云图,它通过显示云顶的高度来计算水汽通量,进而推测出降雨发生的可能时间,但由于云的变化很大,而且存在“时滞”,因此这也是一种相对推测的方法。 以上三种方法相互补充,能够基本得出降雨发生的具体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