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在五行中属什么?
“五音”在《春秋传》中叫作“五声”,指的是宫、商、角、徵、羽五个声音元素;“六律”就是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个标准音高。 后来人们发现,仅仅有宫、商等五音还不够,还要加上变宫、变徴两个半音,才能完整地表达音乐的旋律。五音变成了七音。在十二平均律里,将一个八度分成均等的七个半音,每个半音之间相差一个纯小字组,正好是一个全声音程。变音和五音是一样的,都是固定的。这样,七音就成了今天的C D E F G A B。
从五音到七音的变化,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因为宫、商、角、徵、羽五音对应着今天的CDEFGAB七个音阶,而变宫、变徴两音在现在的调式音阶中失去了它们的踪影,被挤到了更边远的角落。在五音俱全的乐曲中,如果出现了变音,人们就会觉得特别刺耳、特别别扭。这种感受是中国文化中“和”的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和谐的就是差的、不好的。所以,中国人评价音乐时会用“和谐”这个词,形容音乐动听时用“合耳”,形容音乐很难听时用“刺耳”。
为什么七音比五音好?因为七音能完成所有的自然大调和自然小调,而五音只能完成近亲关系较远的混合利底亚调式(西方调式里相对难听的调式之一)。 从七音又派生出后来的十音、十三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