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怎么发现企业错账?
谢邀。 首先,要正确理解“审计发现错账”这个概念。从字面上看,错账应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记账错误;二是科目、账户用错。但审计中所说的错账仅指后者——科目和账户用错而引起的账务处理错误。对于因记账错误造成的账务处理错误不在审计发现之列。 那么什么是科目、账户用错呢?这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会计准则规定可以运用会计政策的选择权,因此属于会计处理的范畴;另一类是由于管理不当造成的重要资料缺失等原因致使账户的性质或方向出现错误,这类错误不属于会计处理的范畴,而是由于管理方面的问题导致。无论哪一类,审计发现错账的结论都会对被审计单位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予以充分重视。
下面分别谈谈如何发现这两种不同性质的错账。 对于第一类错账,即会计政策选择应用有误引发的错账,审计中通常需要查阅相关的会计凭证作为依据,判断会计处理是否恰当。需要注意的是,审查时不能简单地观看计算结果,而要着重关注计算的步骤是否正确。因为同样是算错了,如果是因为计算步骤错误导致的,则属于非故意的错误,审计中应给予一定的容忍限度。而对于故意不按会计准则进行会计处理的错误,虽然也可能表现为计算过程的错误,但在性质上截然不同,应予纠正。
对第二类错账,也就是由于管理不善等其他原因导致的帐务处理错误,审计中发现此类错误一般较为容易。因为这类错误往往不是源于严格的会计制度基础,有时甚至与管理者的意图相悖。例如,某个负债项目的明细账余额在借方,而总账余额在贷方,这种前后矛盾的余额情况就是管理者试图掩盖事实的真实体现。又如,对现金等货币资金项目应当定期与银行对账,检查是否存在漏记的银行收付款项,而审计中却发现年末现金盘点表上多出的数百元差错一直未得到调整,这就是管理方面的疏忽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