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会经济转型?
先引用一句经典台词吧,《教父》里老教父对儿子说:“力量决定位置”。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廉价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前者导致中国的成本优势,后者带来大量“后发效应”。然而今天,这两个因素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劳动力成本低这一优势正逐渐消失——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退;而资源价格大幅上涨,环境压力加大,要素的“后发效应”也在减弱。 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发展中国家希望效仿中国来拉动自身经济的发展呢?我想最根本的因素还是来自于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封锁和政策约束。很多新兴国家渴望走出一条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即摆脱被封锁和被约束的尴尬局面),而中国作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经济发展大国,究竟是以粗放的规模经济增长为主,还是会转向以技术和创新为导向的经济增长,这对其他国家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和很强的导向性。
如果中国能够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从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创新驱动转变,不仅本身会带来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而且会为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提供重要的启示和经验,反之亦然。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经济的转型不仅仅是国内的问题,也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受到全球广泛关注也是理所当然。
中国之所以要进行经济转型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中国在过去的30多年经济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是还存在很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地方。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出口增长太快和外汇储备太多使我们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而且使我们处于被动的地位。同时,投资增长占GDP的比重太大,和消费的关系不协调,这是不可持续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必须调整经济增长方式。
第二,劳动力成本在逐步提高。由于过去的增长模式主要是出口和投资拉动,所以,对劳动力成本的转移有一个极限。在劳动力成本提高的情况下,如果不转型,我们的成本就很难降下来,经济增长就会受到影响。与此同时,在过去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情况下,我们的创新能力受到影响,我们的品牌也受影响。这些都会影响未来的经济增长,都会影响经济发展的质量,也都会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民生的改善。所以,要转型。
第三,在这种增长方式下,生态环境的压力很大,因此,为了使经济增长能够使人们受益,也必须进行转型。
过去10多年,中国政府一直在讲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是效果并不好,原因在于地方政府的官员考核和晋升主要还是看经济增长速度以及GDP的增长。经济增长速度或GDP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看投资的增长速度。这样,在中国的现行体制下,就形成了这么一种现象。如果要转型,必须解决官员晋升和考核的问题,在这里,考核和激励机制是关键。所以,中央政府在“十一五”之初就提出要建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目的就在于推动政府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因此,在“十二五”规划当中,政府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考核指标提出了一个低一点的目标,就是7%;对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民生发展、就业等方面提出了硬性的考核指标,也就是说,如果当地政府在这些方面做不好,将无法晋升。这个考核的指标体系实际上就使得我们的增长方式发生了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转型会取得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