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喜欢喊口号?
因为口号比计划更易被大众所接受,而且更利于引导舆论。 比如改革开放,如果一开始就说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估计没几个人能理解到底要干什么(其实连党自身也并没有完全理清改革的方向),更别提支持了。但如果我们先放开市场,放开价格,增加流动性,搞外币市场化等等,先干起来再说,同时配合宣传口径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发展才是硬道理”),那群众也就慢慢接受了。
再比如大炼钢铁,如果宣布我们要在某某年限将钢铁产量翻多少倍,估计会有人信吗?估计群众会觉得你在胡扯。但如果我们先搞点高炉,试一下产量和产能,再配合舆论炒作一下,群众也就信了。 当然,这里边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搞建设,是面临很多困难的,是要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建设的。这种现实情况很容易让人悲观,觉得一切都是徒劳的。这时候就需要某种乐观的情绪来激励一下士气、打打气,那么口号就起作用了。
当年我们基建狂魔的称号可不是吹出来的,我们是真的靠着人民的热情与干劲儿,创造了世所罕见的奇迹。 像58年大跃进的时候,我们一方面高唱“人人动手,改造世界”“一天等于二十年”的豪言壮语,另一方面也确实是在踏踏实实的工作——大炼钢铁的时候,你别说真炼出了铁,就算没炼出铁,把土地都耗干了,那也是实打实的生产力增长啊!(虽然这种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所以这样的积极态度是最容易得到大众认可的。
最后说句可能不太正确的,我觉得在我们那个时代,那种充满革命激情的年代,口号真的是比计划更实用。 当然现在不一样了。
这与中国人思维方式有关。“横说竖说”是中国人说话的一种方式,即为重复。在所有的语言中,英语的重言较少。中文的重言随处可见。而“口号”其实就是重言,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是硬道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的就是好猫”、“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大公无私”、“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等等。
口号,可以说是中文中的精华。一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就是对李白最好的赞美,比一大段话更能够突出李白的个性。(李白自己恐怕也希望别人如此概括他。)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话就将陈胜吴广起义的理由和盘托出。中国人常常喜欢用几句话甚至一句话来概括一个长篇大论的道理。所谓“三言、两言、半部论语”就是这个道理。
古代圣贤,喜欢将自己的思想归纳、浓缩、提炼,然后用几句话表达,而其核心称之为“道”。如《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只用10个字就把其善行的至高境界给“道”了出来,你甚至可以将它称之为“口号”。其实,“道”的中文字符很有意思:走字旁加一个“首”。这就意味着:在众多的思绪中,只有一种或者抓住了其中精华的思绪,才有资格走。
如果一个中国人用“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来形容战争或者竞争的最佳策略时,其简洁程度和效果绝对比一段话好。而“不战而屈人之兵”正是战争口号。而中国有数万军人的军队,实际上就是一群喊口号的人(如果与西方军队相比较)。
我们不妨再用一句“大道至简,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来简单总结一下:“口号”是大智慧的结晶和精炼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