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火火怎么解释?
“五行”,是古人根据物质在自然界中的不同表现形式,而作出的五种区分,它跟现代科学所分得的六大元素(碳硅氮氢氧硫氯)并不存在对应关系 这种分类方法最初起源于春秋战国时的《尚书》和《周易》,其中《易经》的“乾卦”就有“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九”的说法,这里的“大衍之数”指的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单位——阴阳五行的数量为50,而每个五行又各有10个层次,即每个五行都是由3个阴消阳长组成的,这样算来一共就是49个组合了。
这49种组合形成了万物千态,每一事物都有其相应的五行属性,这就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理论基础 在汉代,董仲舒把这个理论用于政教,他说:“天之用数,五十有五;人用了其中的十,所以天地之间一共有六十数。天地各占其一,其余四十九皆属人。”他把人的属性放在天地之中,认为人的行为应顺应自然的变化才能与“天道”相符,否则就要受到惩罚 “天人感应”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影响最深远的概念之一,它直接促进了后世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