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是什么成语?
不三不四(读音:bù sān bù sì),亦作“不三不着四”。比喻人不正派,也指言语、行动没有条理。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其妻(登徒子妻)妾不洁,又说我畜妾挠三(语意疑有脱漏,当作‘不到三个人’),臣(宋玉自称)所谓殊不(不通‘不’,很,甚)好色者也。”《汉书·谷永传》:“乃公卿大夫,群盛咸见异同,犹曰‘上疏太烦数,妾为君不取也。’何乐与君子为,不三不四(指人品不好)又焉轻之。”颜师古注:“不三不四者,言其人不节操也,故曰焉轻之也。”
宋·朱熹《答蔡季通》:“故其心一有所倚著,意即不诚,而其极必至于不三不四。”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张廷秀逃生救父》:“若是出妻,须得我过门三个月后;不三不四,我也不与你缠。”《儿女英雄传》第三回:“好容易等那老妈子不三不四的闲话打发完了,下了轿,刚跨进院门。”
有时单用“不三”亦指言语、行动没有条理。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六:“汝既无根脚,不三不四。”元·明本《明本广录·僧问三脚驴子如何驮法》:“你既不是不三不四的驴子,如何驮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