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宫五千女什么生肖?
后妃制度始于秦朝,到了汉朝基本完善,东汉时形成“三夫人”“九嫔”等制度,而魏晋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这些后妃名号虽然听着很霸气,但其中不少都是虚设的,并没有真正的宫女数目来对应。唐朝时,因为开国皇帝李虎被北周封为唐国公,所以皇后称号前要加一字“大唐”,称为“大唐皇后”,这一字之差,说明此时的后妃制度已经和汉相比有了明显改变——唐高宗时期,为了讨妻武则天开心,专门设立了一种叫做“昭仪”的新封号,这是历史上首次以女子身份封号的例子,可见此时后妃制度已经开始向女性地位提高的方向发展。
宋朝时,为了显示自己与其他朝代的不同,故意把很多本该由皇帝一个人做的决定分给别人去决策,比如选皇后,宋太祖规定,在册立皇后时,要事先让大臣们推荐备选的皇后人选,这份名单中的人选最后被确定为皇后的正式人选,这种做法叫“册立皇后条制”;还设立了“皇太后四辅”等官职,负责处理后宫事务。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鉴于前朝外戚干政的教训,大力削弱宦官以及外戚势力,同时为了防止后妃干政,规定后妃不得参与政事,更不得干预朝廷大事、大政方针。他还定下规矩,无论后宫生育多少子女,只有一个能被立储,做皇太子并登基称帝,其他都只能做郡王。
清朝入关后,对前朝旧制进行了修改和完善,顺治帝亲自制定了《大清会典》,其中对后宫制度做出了明确规定:皇太极时期的“五宫”制度至此终结。此外还有规定,后妃之子若幼年早殇,其母需守节不再育,以示皇家的尊严。 综合来看,后妃制度的确是对汉人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并且越来越完备。雍正皇帝时,由于皇贵妃陈氏长期病重,于是内务府特请旨,允许其父陈廷敬免行礼,这一做法后来就被固化下来,变成了“晋封藩属王后之礼”——也就是说,先给父亲行礼,然后接旨承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