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基金会如何赚钱?
“慈善组织”与“非盈利机构”并不是同义词,慈善组织的目的就是为了募捐。所以从目的上来说,它们就应该以“最低的成本”来达到这个目标。 所以从理论上来看,最“有效率”的慈善组织应该像沃尔玛那样,尽可能减少人员、物流等成本,将节省下来的开支用来做慈善(捐给捐赠者)。事实上也有这样的慈善组织,比如美国的“慈善之光”,就是一个通过互联网募集捐款的非盈利机构。
当然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慈善组织并不像沃尔玛那么高效,因为它们要面对一些无法避免的固定成本,如员工工资、办公室租金等等。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慈善组织就“不效率”了,只能说它们的“边际效率”低于那些商业机构——对于每一块钱新收入的支出来说,它们所做的贡献没有这些商业机构多。但问题是,这些慈善组织并不需要考虑每投入一块钱所带来的收入,因为它所看重的并非收入而是它的社会影响力。
例如,某慈善机构投入10万元帮助灾区重建,可能换回的是以后每年20万元的收入(如有更多人因此而捐助),也可能换回的是以后每天5元的收入(如有人因此改变每天捐五元钱的习惯),甚至有可能什么收入也没换回(如没有人因此增加或减少金钱的捐助)。但对于该慈善机构而言,它所看重的是后者,因为这能维持它今后的运转。而商业机构所看重的则是前者,因为这是能带来实际收入的真正“利润”。 但这里有一个悖论:如果人们由于受到某种宣传的影响,认为一个慈善单位的运作是有效率的,那么他们很可能就此增加对该慈善单位的捐款;反之,如果他们认为某个慈善单位运作低效的话,就会就此减少对该慈善单位的捐款。也就是说,对于一个慈善单位来说,它所面临的可能不仅仅是财务上的困境,而且还包括因公众信心而引起的“信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