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是什么生肖?
“郏”字在《说文》中的解释是:“郏,故城在今汝宁府东北六十里。出粟。从邑,甲声” 段玉裁注:“今河南陈州府汝宁府属县有郏城县。以水名之曰‘淅’,以壤名之曰‘瘠’,以山名之曰‘崎’,皆谓高而土地薄也。此其作‘棘’者,谓多刺木也。自关以西至邠州一带,道旁处处有酸枣树,高丈余,叶似枣叶,而光润小而劲直,枝有刺棱,八月成熟,色赤如朱橘,味酸不可食;其木坚脆可作器用,此物当曰‘棘’。俗作‘棘’者非。” 根据段玉裁的注可以知道,“棘”是一种植物,而且应该是长得非常茂盛的植物。 但问题是,“棘”这种植物在现在汉字体系中属于“多音字”,读作[jí]时,是“刺”字的本字,而读作[shé]时,是指一种草木茂密的样子,比如“荆棘”(jié)。
根据现代词典的解释,“荆棘”有两种意思:
1、指“荆”和“棘”两种灌木丛生的植物。即带有刺的小灌木。 [jīng jí] 2、比喻艰难困苦或处境困难。 [jìng jí] “坎坷命运”“披荆斩棘”“在困难和挫折中前进”等等,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无论是第一义的“荆棘”还是第二义的“荆棘”,用的都只能是“棘”的读音[jí],而不能写成“棘”。
也就是说,无论是古书中的“棘”还是今天的“棘”,其读音都是一样的。所以从读音的角度考虑,“郏”字应该系“棘”而不是“尖”。
还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棘”在古代还有一种常见的写法是“蒺”。《说文·棘部》记载:“蒺,蒺藜也……”可见“蒺”就是“棘”。因此古代的“戟”字也可以写作“蒺”或“棘”。 现在来看看“戟”字。《说文·戈部》记载:“戟,戟也……象形。”可见“戟”字最初的形状就像一根带钩的短枪。
“戟”字发展到今天,字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看不出像短枪的模样了。但是读音却没有变,仍然读作[jǐ]。 用一个字来表示带刃具的棍棒类武器,现在的字典一般都收录“殳”字,而不收“戟”字。但是在古代,“戟”字是常用的个字,“殳”字则是古文字形类似“戟”字,而且在古代“戟”“殳”音同通用。 所以,从字形角度考虑,“戟”字也应该系“棘”而不是“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尖”“棘”“戟”三个字都可以用来表示“物体两端锐利”的意思,而“郏”字的本义也就是指“两头尖利的刀”。
但问题是没有哪一个字单独意思能完全符合“郏”字本义。要满足“故城在今河南省汝宁县北六十里”这一地理属性更是不可能的,因为“一”字都不符合这一要求。所以,“尖”“棘”“戟”都不是最佳的选字。 比较接近的是“棘”字,但因为“棘”字古音古义都和“郏”字差太远了,也不恰当。
最后来看“戟”字。“戟”字虽然古音与“角”相近,但“角”是角状的兵器,不是刀斧类的兵器。并且“戟”字还有“兵器”之义,这是其他字都没有的。另外,汉代许慎在《淮南子》中就曾提到过“戟”。所以在古代,“戟”是比较合适的字。 最后来看“郏”字。东汉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部》中记载:“郏,县名。”东汉应劭注释的《汉书·地理志》中也提到了“郏”。可见在汉唐时期,“郏”作为一个地名是存在的且是被认可的。所以“郏”字用来表示“两刃刀”也是适合的。 “尖”“棘”“戟”和“郏”哪个最接近,哪个就最有可能是最初造字时候所用的字。经过这样层层过滤,最终结果可能是“戟”或者“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