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公园有多少?
2015年,广州市政府提出用3年时间基本建成8个生态公园;到2017年底,这一数据变为60个…… 这些数字在地图上的体现便是一个个“绿宝石”般的公园出现在我们身边——离你我的距离越来越近。
目前,广州已建成各类公园600多座(其中市属公园48座),2019年全年新建改造公园76 座。2020年,将完成建设提升公园64 座(其中市属公园20 座)的任务。这意味着,今年年底,全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将从目前的17.2平方米/ 人增加至20.8平方米/ 人,城市绿肺和市民“绿色家园”正在一步步向我们靠近! 为了了解这座我们生活着的城市的绿化状况,我们在去年底今年初对广州市区(不包括县级市)的公园进行了调研统计。 (注:本研究仅以市区公共绿地(包括公园、街心花园等)为研究对象,不涉及城中村及郊区,且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公开资料,因部分项目需要,我们对部分数据进行估算。)
从总体来看,与2015 年相比,2017年广州市区共减少13 座公园,但新增了138 公顷绿地。虽然整体上来看,广州的公园数量是在持续下降的,但我们发现,这种下降是由于城市建设发展而不得不被动“压缩”的,即大部分情况下是“还园于民”,例如广联花园、永华小学等项目的落实。也就是说,尽管我们“丢失”了少部分公园,但是获得了更多的绿地资源,这背后是城市品质的提升和建设方式的转变。 但如果我们仅以公园数量论,确实可以说广州的园林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因为相比之下,伦敦在相同时间减少了超过50%的公园,纽约则减少了将近70%的公园(见图1)。不过,我们每失去一座公园都要“还园于民”,而人家却可以把多余出来的公园再建起一座来,这就是差距所在!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每个人身上时,压力就显现出来了。因为我们每减少一座公园,就意味着给市民的生活带来更大的不便,因为公园往往是免费的、开放的,供给大家休闲娱乐之用。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需要有一个地方能够活动筋骨、交流情感。
如何既能留住“城市记忆”,又能打造“宜居环境”,这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也许,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说的那样,我们要努力寻求一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路径。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