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字在五行属什么?
《周易》,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书;《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源泉之一,被称为“医之始祖”;《道德经》,则是道家哲学的思想库。这三部著作,影响中国几千年,至今仍旧闪烁着智慧之光。 其中,《周易》和《道德经》里,很多文字的含义会随着人的阅历和知识的增厚而不断改变甚至加深,这就是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魅力所在——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比如,这个“皮”字。
小时候学汉字,老师肯定特别强调过“皮”字的书写顺序——“先写中间短横,再写外面长横”。 后来学了《易经·序卦传》——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 才知道,“皮”的字形像两个人背靠背的样子,表示父母之皮(身体)紧紧裹着婴儿的意思……所以,其本义应是指“肌肤”之“肤”。 后来又学了《黄帝内经》,看到“皮”的一个特有名词——“皮毛”。
“皮毛”者,人体最大的皮肤表面,由汗腺分泌汗液,通过毛孔向外排废物。《黄帝内经·素问·痿论篇》载:“五脏津液泯然,分流派液,还归经络,精气腾跃,四肢沉重,其色黝黑。此久虚之病也,补之益之,毛血枯槁,皮肤不温,则受气布化,玄府不通,热气熏蒸,故发疮疹。” “皮”还指动物表面的硬质物质,如鸡的羽毛、牛的鳞甲等等。 《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羽者,毛之分也。鳞者,羽之分也。” 在中医文献中,还有把皮与心联系起来,指心脏的功能。 《黄帝内经·灵枢·天年》载:“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顶,阴阳之气,清浊相合,命之曰精。精神生于土,土气充于体。……五劳七伤,恐伤肾气,忧思伤牌,怒伤肝,恐惊伤肾,思悲伤肺。四支九窍,血气皆有所集。”
这里把人生成长过程与“皮”“心”的关系表述得明明白白,“皮”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所以,中医看病时往往很重视患者的“肤色”,白肤嫩肉多属表证,黑干燥粗糙多为里症;观察舌象时,还要看舌质的颜色,红赤为热,青紫为瘀.... 其实,观察皮肤也能帮助判断身体的疾病状况。如果突然脸色变晦暗无光泽,多是脏腑功能下降的信号;如果原来颜色比较黑的皮肤变得更黑,甚至出现了黑色的斑点,而且持续加重,可能是肾虚、脾虚或血瘀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