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几个月脐肚?
“脐肚”应该是说孩子肚脐的形态,一般婴儿在出生后1周左右,由于腹压的关系,脐带会渐渐凹陷下去,变成脐窝;而在2~3周后,随着宝宝肠道功能的健全,肚脐逐渐回缩至正常,变成一条线。但若发生感染、营养不良等情况时,孩子的脐部可出现肿胀、增厚、突出或积脓的情况。
当然,上述过程是普遍情况,但也会有个体差异。比如在早产儿身上可能会更早看到脐部的变化,而足月儿可能更晚一些。这都与胎儿的生长发育有关。 有些家长会发现孩子肚脐周围有硬块,尤其是在平卧的时候更加明显,甚至能摸到肿块上下移动。这种情况其实很正常,是由于腹壁较薄,腹部肌肉尚未完全发育,所以在腹肌收缩运动时,脐部就自然凸出来了(就像平时我们看见的胎动)。等孩子年龄增大,腹肌逐渐发达起来,自然会消失。
除了肚脐外,新生儿还有个特殊器官——喉结,在出生时也是突起的,但随着呼吸运动及吞咽动作,喉结会逐渐回缩,直至2岁。对于新生儿期的宝宝来说,无论是脐部还是喉结都不是大问题,只要做好局部清洁,不用特意去挤压。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家长可能发现孩子肚脐周围会有暗红色的瘢痕样突起,并且较坚硬,此时就要高度警惕是否发生了脐炎。如果发生脐炎的话,除了局部皮肤红、肿、热、痛、渗液以外,患儿还会出现食欲不佳、哭闹不止、睡眠不安、体重不增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可导致败血症或死亡。所以,千万不要小瞧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