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城市会破产吗?
现在这状况,破产是早晚的事了 一开始搞GDP那套,到处大基建,大拆建,就算没效益的企业也能做,反正有政府背锅,亏钱也死不了。然后呢,企业越弄越多,但都是没效益的,靠税收和贷款维持。
银行本来是想靠房地产来脱困,结果房地产泡沫越来越大,企业和居民资产负债表越来越差,消费能力严重不足,整个经济活力就差多了。 现在又搞供给侧改革去产能,钢铁煤炭还在跌,地方和企业怎么办?只能继续靠贷款和财政兜底,日子虽然还过得去,但风险也是积累得越来越多。 一旦某个节点,经济下行压力过大,央行和财政部也不管兜不住了,那就彻底完蛋了,银行先倒一片,企业陆续补锅,最后连央妈都要扛雷,整个体系崩溃。
以前还能靠政府信用撑着,顶多社会动荡,但现在政府负债比例太高,再靠政府信用撑下去,就只能直接爆仓了。 所以啊,现在不是钱的问题,是信用的问题。你问会不会破产,其实是问会不会信用破产,如果不会,那一切依然照旧,破不了产;如果会,那钱也就没有意义了,一样会破产。 所以,本质还是信用危机,这个信用不仅是政府的信用,还有市场的信用的,现在看,市场的信用在慢慢丧失,以后只会越来越糟糕……
目前的城市是一个非生产性的城市,它没有自己本身所属的财政收入来源,而财政的收支又不均衡。
比如一个2000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在它的辖区里面,可能只有几百万的本地户籍的人口,还有1000多万外来打工者,这个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就是为这个打工者服务的第三产业,或者是加工工业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的附加值比较低,纳税并不多。
所以这些特大型和大城市,往往是财源外溢的区位,在中国目前的分税制体制下面,所得税中央要拿走60%,这个在它的辖区里面产生的税收很多要被拿走。它自己在支出上是刚性支出,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安全,包括环境保护、城市维护,都是它的刚性支出,所以这个城市的收支是很不匹配的,因此很容易出现财政的困难。
这个财政上的困难如果仅仅是从它的这个辖区里面来获得财政收入是不可能解决这种困难的,必须要由中央政府提供转移支付,或者把其他地区产生的但是消费于这个地区的一些税收作为它的财政的来源。
比如说在上海产生的100块的税收,但是用于支付这个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可能是200或300,因此中央就要提供转移支付,其他地区也要把一部分消费于上海的,用于外来打工者的子女上学这样的问题,也要提供一部分财政的来源,在财政来源不能满足支出的情况下它就出现财政困难了。
所以为了平衡财政,就要想方设法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的来源,其中一个就是卖土地,因此要征更多的土地,征地之后它变成了建设用地,然后政府把土地拿到土地市场去卖。
土地变成建设用地是通过土地征收,这个土地征收是政府行为,这个建设用地拿到土地市场去卖,土地市场是政府组织的,土地市场是准市场,因此政府主导了城市建设用地的供应,这是地方政府缺钱了,所以它要多批土地,同时多搞基础设施建设,所以就搞新城新区。
在中国的城市化率没有那么高的情况下,所以要解决这些大城市的财政困难,一定要有中央政府和全国其他地区对这个地区进行转移支付,否则就会出现破产的情况。所以在城市化还没有那么高的国家,这个特大型城市和大城市很容易出现财政困难而不可能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