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货币单位指什么?
“货币单位”这个概念可能不太准确,我尝试着解释一下。 “货币单位”这个词一般有2层意思: 1.指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法定货币单位;例如我们常说的“元”、“美元”等。这种“货币单位”和“数量单位”的意思差不多——比如“五马分尸”中的“马”,“斩草除根”中的“根”。
2.特指某一经济体中实际流通(或者交易)的载体——这些载体通常是一般等价物,它们是具体的存在形式。 因为货币是商品交换的统一度量衡,所以,只要存在商品交换,就必定存在“货币单位”。只不过,在不同的经济阶段,货币单位的性质有所不同罢了。
在商品经济的不发达时期,某一种东西如果充当了货币的角色,我们就说这种东西“相当于货币”(或者“兑换/取代货币”)。例如在我国古代,白银作为赋税缴纳的形式之一,百姓缴纳的白银“相当于货币”。又如在美国建国之初,人们用烟草来支付政府税收,这时候烟草等同于货币。
随着经济发展,某些物品作为货币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最后成为一种普遍的计价尺度——此时这些物品就变成了“货币”本身。也就是说,它们从“相当于货币”变成了“货币”。比如说在中世纪欧洲,金属货币主要是银铸币,而各国使用的银铸币含银量不同,重量不一,但是价格却相对比较固定。于是,当人们提到“1磅银”的时候,实际上就是指一定重量的一票银铸币。这时候的银就是货币。
再往后发展,社会分工细化,市场机制完善,为了促进商品交易,人们需要找到一种方便的计算方法,把各种商品的价格都换算成金钱的单位,也就是要把各种商品的价格“折合成货币”。这时,货币单位就出现了。
当然,货币单位出现后,并不是就意味着原来的“货币”消失了。例如中国宋朝时,“交子”是一种纸币,但它必须兑换金银才能流通,这就是“折合成货币”——虽然它本身不是货币。同理,现代西方所谓的“信用货币”,也是建立在“兑换基础上的货币”——只有金本位制度下,信用货币才完全脱离黄金挂钩。所以,无论是“交子”还是信用货币,都是“以银为本位”“以金为本位”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