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生肖是什么生肖?
“正月”,即农历正月初一,又称为“元日”“新年”“春节”等。我国古代最早使用的历法叫“颛顼历”。以干支纪年,一年365天,平均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加在一起是360天,剩下的5天,古人用“闰月”的方法加以弥补,4年一闰,79年两次闰十月。到唐朝中期,人们发现这种“闰月”的方法很不可靠,出现了“闰月不闰时”的情况(比如某年春节恰好是闰二月)。
于是,唐朝宪宗李纯时期,朝廷命司天台在原来365天计算的基础上,把二十四节气加上闰月的推算方法加以固定,形成了“定朔”和“定气”的计算方法并沿用至今。按照这种方法,每年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此时为公历12月22日或23日;而立春这一天的太阳直射点位置则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进入春分点,即为公历的1月21日至23日。
由于地球公转产生昼夜长短的变化,当太阳由北向南移动至春分点附近时,白昼逐渐变长,黑夜慢慢缩短,这时的节气叫做“惊蛰”。此后,太阳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昼越来越长,黑夜越来越短,到了夏至,太阳完全由北向南移动至北回归线,这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也是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白昼时间达到8小时。
过了夏至,太阳由北及南移动,北半球开始一天天变得昼短夜长,直到秋分,阳光直射点在南北两极之间往复移动,白天和夜晚的时间又开始一样长。 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中国大部分地区白昼的时间一天比一天短。若以冬至日为起点,那么小寒、大寒一周之后,农历一月的第一天正好是立春,随后天气逐渐回暖。但若按阳历年计算,气温却是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到农历二月末的时候,气温往往比立春节气之时还要冷。
这种现象叫“倒春寒”,农村有句俗语叫“二月初惊见草芽,早春只到百花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倒春寒过后,气温继续回升,“蛰”伏已久的昆虫和草木陆续苏醒,“惊蛰”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