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时是几点属什么生肖?
在中国古代,将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相传古人根据天地间阴阳之气的变化来制订的十二时辰表,将一日分为两段,分别称为上晌和下晌;将一个晚上分成五更,每更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 子、丑、寅、卯这四个小时被称为“辰时”(七点~九点),辰又分初、正两个时间段,所以辰时实际上包含了八个汉字——“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 上午九点至十一点为“午时”(十一时至十三时),分为午正、午末两个时间段,“丙午丁未”代表这个时段。 “丑”代表凌晨一点至三点,“寅”代表凌晨三点至五点,“卯”代表凌晨五点至七点,“辰”代表早晨七点至九点,“巳”代表上午九点至十一点,“寅”代表中午十一时至十三时,“亥”代表下午十七时至十九时,“酉”代表下午五时至七时,“戍”代表上午七时至九时,“卯”代表上午十一时至十三时,“酉”代表下午五时至六时30分,“戍”代表下午六时30分至十八时。 这样算起来,每天共有十个时辰,每个时辰由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组成。比如“庚子”,就是“庚子时候”的意思,这代表了每天二十四节气的具体时间。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当太阳处于某一特定位置的时候,大地上某物体或者自然景象发生的阴影就有规律了,这种现象被称为“晷影”。为了表示日晷的影子随着时间推移而移动的情况,人们创造了代表不同影子的汉字。于是就有了“影初”“景申”“昏中”“隅首”“旦明”等等。 这种用文字记录光阴的方法非常有效,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使用着“子时”“丑时”等词汇。不过现代科学已经证明,由于地球自转轴的倾斜,导致地球上不同的地点日出日落的时间各不相同,随着纬度的增加,白昼的长度逐渐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