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改股票是什么意思?
“国有股流通”的提法早就过时了,现在更流行的说法是“国有股转让”和“减持”。 所谓股改,就是国有股和法人股(这个概念现在基本不用)向公众股转型、上市流通的过程。 以前,我国股市中只有公众股的份额,即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两种。非流通股是不能上市的,所以也叫限售股或者限售流通股。非流通股一般包括国有股、国有法人股和社会法人股三种类型,其中以国有股的比例最高。2001年股改前,我国A股市场总市值为5.6万亿元,而国有股的占比就达到84%。由于不能进入资本市场交易,这些股份只能由上市公司或主管部门通过分红、送配等方式逐步偿还给股东。但由于当时经济状况不佳,这种偿还方式非常慢,而且很多公司根本没有分红送配的能力;于是,国有股不仅长期被束缚在上市公司,甚至被束缚在了各个集团公司手里,没有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反而成为一些公司赖账不还的包袱。
当然,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最大的问题是,自己手中的股票虽然增加了,但股价却一泻千里。因为之前有政策规定,非流通股在股改完成之后才可以上市交易,也就是说要等限售期满才能兑现。可是,当初为了达成协议,许多承诺都被放在了股改文件里,比如每10股送几股、每股增加多少公积金等等。而这些承诺都是要在日后兑现的,这就导致了股价出现大幅折价的现象——你手里的股票多了,股价却没涨,不是亏了吗? 所以,股改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股权转变过程,它还是一次再融资的行为,必须用分红和送配的方式填补之前被折价的漏洞才行。这个过程既需要公司的实力,也需要股东的耐心。毕竟,你不可能等到每一家上市公司都进行完股改之后再进股市吧……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股市完成了这一历史进程,实现了股权多元化和市场化的目标。如今,我们在各大券商的开户界面都能看到自己的持股比例已经变成了100%,这是因为除了国家股和集体企业股之外,其他所有的非流通股都已经实现了全流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