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还是小孩子?

傅月玥傅月玥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相信很多的同学对这句话都不陌生,大家在语文课本上曾经都学到过,“每当看到报时台响起的一声声钟响,心中就充满了喜悦……”,这是出自著名诗人臧克家发表的《看报台》。从那时起,“把钟挂到树上”成了每个孩子的向往。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对时间的掌握变得越来越精确,我们对报时台也变得越来越陌生。

1

时间的故事

人类社会几千年历史,在相当长时间和范围内,人们并不过分计较时间。如古代的中国和希腊,人们的时间观念是天人感应、循环往复、悠然平静的,人们并不急于同时间赛跑,而是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农耕的节奏来适应自然。孔子所说“逝者如斯”,是一种无可挽回的感觉,而非准确的计时表述。

而西方进入工业文明以后,时间成为至关重要的要素,人们强调掌握时间、驾驭时间,把时间当成了竞争的工具。在此,钟表成为人类征服时间的工具,它不仅是用机械显示和计量时间,而且也塑造了人们的生活和文化。现代工业文明使时间的计量越发精确和严格,人们发明了计时更准确的机械摆钟,严格遵守时间规定,甚至一切工作和活动都按照时间的要求来安排。机械摆钟的出现是现代性产生的重要标志,而时间的精确是现代性确立的重要标志。

2

北京建国门长安大剧院的钟

在北京建国门长安大剧院的钟声曾在北京响过大半个世纪,几乎成了北京的象征,北京人一说起“钟楼”就指这里。

这口铜钟高2米,重2.5吨。钟口直径1.5米,铸造于清光绪32年(1906),已有80多年历史。钟的正面铸有“大清光绪三十二年六月吉日造”,背面铸有“京师顺天府大兴县聚顺和造”等文字。“文革”时期,这口钟还被“革命群众”当过“破铜烂铁”送给废品收购站。“文革”后,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买下此钟,并于1980年建房(后来的长安大剧院),1982年5月1日,伴随着首都国际机场新航站楼启用、北京地铁复业、北京电台的扩大增容,北京电台钟楼也与北京市民见面了。这口古老的铜钟,经过电化改造,由电台定时击撞,每到整点,钟声便广播响彻北京的上空。悠扬的钟声成为北京人心中不可缺少的背景音乐,北京人每天都能听到她,久而久之,成为北京不可或缺的地标象征。

3

消失的钟声

2002年4月30日北京时间23点59分59秒,随着钟楼指针指向了12点,2002年北京最响亮的最后一声钟声在夜空中久久回荡,这标志着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上空的钟声正式消失在历史,只因为随着朝阳区政府加大三里屯地区改造力度,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与朝阳区签订了整体外迁协议,这口古老的铜钟也被安置在电台顺义新址的一块空地上。

钟声消失在历史,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悠扬的女声报时则继续保留。但是,失去了钟声的映衬,电台的钟楼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不久后被拆掉。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