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杨为什么能得冠军?
为什么孙杨能破纪录?为什么孙杨能得冠军?这不是应该想的事情。然而,就是有人偏要在这个节骨眼上搞事情。日前,曾经有媒体报道称,一位名叫哈迪·哈尔西-琼斯的美国选手,在采访中质疑孙杨的药检结果,并宣称自己在去年的游泳比赛中,多次都游不过孙杨,而且,孙杨的游泳姿势就像是用了利尿剂一样。
此言一出,马上遭到了中国网友的骂声,但让人尴尬的是,尽管哈迪·哈尔西-琼斯口中的“利尿剂”,在中文世界常被译作“兴奋剂”,但他所说的“滴洒(doping)”实际上指的就是尿检。然而,在明知指的是尿检的情况下,中文世界部分媒体还是翻箱倒柜,把“doping”翻成了兴奋剂,甚至一些官媒也是如此。
针对此事,有资深游泳记者解释称,“在英语中,‘doping’是药检的官方说法,‘tainted by doping’就是被检测出使用兴奋剂。”而“滴酒未沾”的意思,就是“零污染(未违反药检)”,“如果‘饮酒’被翻译成doping,那么在游泳历史中,所有的金牌都可宣布无效了”。
或许是为了平息舆论,澳大利亚泳协近日发表声明:“任何有尊严的运动员都不会在赛前的药检上进行诽谤,这种做法是可耻的。”实际上,质疑药检结果的“前科”,哈迪·哈尔西-琼斯并非个例。而且,这已经不是游泳项目第一次遇到类似的事情。
在2014年俄罗斯世界杯上,海地国家队由于拒绝实验室对球员是否有服药进行调查,而被亚足联剥夺参赛资格。事后海地青年队参加完世界杯预选赛,但他们在小组赛三战皆墨,且三场都被罚下两人,战绩堪称惨淡。
而在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上,同样由于认为药检结果不利,曾经的柔道世界冠军麦基尔·雅各布森表示“自愿放弃比赛”,宁可放弃四年来的训练和参赛经历,不惜背负“畏罪潜逃”的骂名,也不愿接受药检。麦基尔·雅各布森曾称,“游泳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但美国反兴奋剂机构为了赚钱不择手段。”
可见,美国之所以热衷于反兴奋剂,目的并不单纯,实在难说是为了世界体育竞技水平的提高,美国运动员此举,更多的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商业价值与经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