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脑炎一定会发烧吗?
宝宝6个月时,因高热惊厥(体温高达40.3℃)就诊于儿科门诊。当时查体:精神状态差、哭声低弱、表情呆滞、反应慢、皮肤潮红、前囟门膨隆、颈部强直、头后仰、侧弯、四肢肌张力高、步态不稳等。急诊以“发热待查”收入病房。 入院后化验检查显示: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及分类均升高;尿常规示亚硝酸盐阳性,蛋白质及比重升 高;生化全项示钾离子降低,氯离子、乳酸脱氢酶、尿素氮均明显升高;感染指标:C-反应蛋白>250mg/L,降钙素原>12ng/ml。
综合考虑:细菌性炎症(脓毒血症)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能,立即进行静脉输液抗感染治疗,并同时给予营养神经、对症处理。但患儿病情进展迅速,当日夜间突然出现意识不清、两眼上翻、口角下坠、喉头阻塞、呼吸困难,迅速出现急性呼吸衰竭,经积极抢救,症状有所缓解。
此后数日,在继续抗感染、化痰、促进脑细胞代谢的同时,家长发现患儿出现走路不稳、易摔倒、伸舌偏斜、进食困难等症状。复查头部CT提示:右侧颞枕叶及右侧小脑半球多发异常信号影,考虑为缺血缺氧性改变。进一步行腰椎穿刺术,脑脊液检查示:压力偏高、无色清亮,细胞数正常,糖钙含量偏低。
分析患儿病情: ①高温导致的高热惊厥,可能引起脑细胞的损伤;②细菌感染造成的化脓性脑膜炎,同样可能导致脑部的损害;③呼吸道感染的毒素,也可能损害大脑的功能。
四种病共有的临床表现:精神萎靡、嗜睡、呕吐、腹泻、食欲差、呼吸困难、发绀、抽搐等。 但不同的疾病对大脑的损害部位和程度不同,而孩子表现的症状往往不同。
本病为急性起病,可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1)脑膜炎型:最为多见,常表现为发热、烦躁、易激惹或哭闹、睡眠不安、吸吮无力、呕吐、腹泻。如果及时治疗,上述症状多在1周左右改善。 (2)脑积水型:多发生在新生儿期,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如剧烈头痛、频繁呕吐、视物模糊、眼球突出、瞳孔大小不等。若不能及时治疗,最终发生脑疝危及生命。 (3)颅神经受损型:可见失语、失明、吞咽困难、饮水呛咳以及声音嘶哑等。
无论脑炎的致病因素如何,感染造成炎性反应都会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这种抗体称为特异性抗体。这类抗体通常需要2~3周才能产生,故早期虽然病毒或细菌已经在体内繁殖,但是由于没有特异性抗体,所以药物治疗只能控制病毒的复制过程而不能彻底杀灭病毒。只要抗病毒药物仍在起作用,症状就会逐渐减轻。一旦抗病毒药物停止发挥作用,病毒复制过程便会重新开始,疾病又会出现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