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校准的时间准吗?
首先说明观点,北京时间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准确的。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北京时间”不是“北京(东八区)时间”的简称!也不是“中国标准时间”(CT)或者“中国实行的标准时间”(CSST)的简称!更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规定的时间”——虽然它经常被误认为是后者。[1] “北京时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天文台等单位经科学论证后确定的”[2],是一种特定称呼——注意,这种称谓的出现范围仅限于正式场合。例如: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540号令《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调休办法》中第二条第四款规定:“国庆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除法定节假日外,各加1天假期;元旦、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加1天调休……”第六条第二款规定:“节日假期期间,依法办理休息和调休手续后可连休。”
② 铁路总公司官网公布的《铁路旅客列车运行线路图(2016.7.1)》中,“北京西-昆明”列车的出发时刻标注为17:30,而到达时刻却注明为第二天的13:35,中间相隔了1855分钟——“比原运行时间压缩了18个小时!”而这18个小时的“节约”正是来源于2016年7月1日起实施的“延长高速动车组列车运行长度”的政策。这些高速动车组的运行路线之一便是“京哈~京港澳线北段”。
③ 航空部门官网上发布的航班信息中会显示该航班的“起飞/降落时间(当地时间)”。以飞往东南亚某国的航班为例,查询到的数据如下:起飞时间(当地时间):03:30 降落时间(当地时间):05:40 ——即飞行时长为2小时10分,那么“北京时间”显然应比此时间再早2小时10分,即05:50。这个时间点与降落地点的时差为8小时20分(当地与北京的时差)+2小时10分(航空旅行时间)=10小时30分。“北京时间”由此确定为09:10。
④ 某些地图软件提供的导航功能中也显示了“预计抵达时间”,这与上述第三点的计算方式相同,所显示的“抵达时间”又比实际的降落时间早了20多分钟。
⑤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北京时间”可能会与实际的时间戳有微小差别。例如当我国处于昼夜更替时期且正值农历十五或十六的时候,由于太阳运动方向发生逆转,“北京时间”会比此时实际的时间晚大约15分钟;而当我国处于极昼或极夜时期时,由于太阳永远高悬于正空,“北京时间”比实际的时间要早大约15分钟。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以上论述都基于数学上的推导与地理方面的常识,但“北京时间”本身是一种“约定俗成”,其准确性并没有得到官方认可。当人们使用“北京时间”这一概念时,总是有意无意的忽略掉这约莫十几分钟的差异。因为无论怎样,相对于世界时区而言,我国的国土面积并不算大,而由子午线贯穿的华北平原和青藏高原又有着很大的纬差,因此“北京时间”作为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时间概念,对大多数人来说已足够准确。这也符合“北京时间”设计的初衷。然而,对于身处赤道及两极地区的人们来说,“北京时间”就不够准确了。在这种情况下,正确的描述应该是“使用北京时间,并参考所在地区的当地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