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朗读用什么音乐?
其实这个问题,我昨天刚回答了一个类似的。 题主可以看看我的这个答案。 简言之,朗读的时候如果搭配音乐,建议选择没有歌词的音乐。 当然这个结论的得出不是凭空猜测的,是有实验数据作为支撑的。 我以前在知乎上看到有人分享过美国一位教授所做的实验——对300名小学生进行为期四个月的干预,以评估背景音乐对于阅读效率的影响。 研究者给这些学生们分成了五组,其中有两组的每个学生每天都收听一个小时的诗歌朗诵(诗人诵读书目包括《叶甫盖尼·奥涅金》、《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和《伊利亚特》等),另外三组的每个成员每天听半个小时的“控制”录音。 在研究结束之后,发现那些听诗歌的学生在语言能力和阅读理解方面的成绩都远远高于那些听了“控制”录音的学生。 不过,这项研究的结论是不是适用于中国人目前还难以定论。 因为这项研究是在北美洲进行的,而中美的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中国的学生是否会和北美学生一样在读书的时候喜欢听一些“助兴”音乐呢? 这个我不敢妄下断言,但是我觉得应该是有一定差异的。 所以如果题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朗读的时候“身临其境”,最好还是放弃让孩子听音乐的想法吧。 如果实在想要给孩子找一个朗读时的“伴儿”,不妨试一下我女儿在幼儿园常用的方法——自己轻轻读出自己的心声。 虽然孩子自己轻轻读出来可能不会像音乐那样给人以强烈的“场景代入感”,但也总胜过听着音乐“沉浸其中”。 毕竟,在孩子们自己的声音中,除了能感受文字的温度,还能获得一种踏实的感觉。 而且这种自己读出来的声音,比起来自他人的诵读,也更可能让孩子形成自己对文言文、古诗等的个人理解。 要知道,阅读理解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将作者“输入”的声音转换成为读者个人“输出”并解释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一旦形成,就构成了每个人独特的认知世界的方式。 试想一下,在孩子自己读出来之后,你适时地给予适当的引导,那不就正是给了孩子一次将作者的声音解读为自己所理解的特殊机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