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字五行属火什么?
首先,这个“五行”的“行”是错的,应该为“xing”。 其次,关于五行的属性,古人是这么说的: “木曰曲直,金曰从革,水曰润下,火曰炎上,土爰稼穑”(《尚书·洪范》)。 “形气者生之徒也,形质者死之徒也。今五行之状,可称可量,有形可见(‘形’指形体、形状)。故五行之生数为二、三、四;五行的成数则七、八、六。二者相配,人生阴阳刚柔相济。”(《周易参同契》)“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我就在中间,所以阴阳各半。太阳圆,太阴方,我是阴阳二气的交感轴点,所以圆中有方……” 所以啊,所谓“甲木属阳,乙木属阴”…这种属性是后人强行附加的,并不符合古人的本意。
我们现代人学习的五行,多是指代五种元素,即古人发现的五种化学元素的符号:金、木、水、火、土。 但是!这里请注意了哦,这里的元素并不是我们现代科学所讲的元素。因为古人没有我们现在的原子核、电子云的概念,他们所谓的“五行”就是五个东西:金、木、水、火、土地五个分类。 如果硬要把这“五行”划分类别的话,应该是这样: 当然,古人并没有这么无聊把什么都分成阴阳两类。其实,他们是通过观察物候的变化来划分“五行”的:随着季节变化,万物依次出现,并且拥有固定的属性——这就是古人的“五行”。 举个例子,古人看到春天来临,冰雪融化,虫蚁苏醒,草木萌芽,于是把“冬”“春”之间划分出一小块,取名为“寅”,寓意为“万物的开始”(《尔雅·释天》)。又因为“卯”在农历二月,正是万物复苏之时,所以将“寅”与“卯”合称为“卯寅”。
“卯寅”代表的是春季,它的属性当然是“木”。同理可得“戌亥”“子丑”——它们是四季的最后一个月,正是万物凋零、蛰伏之时,因此它们代表的“五行”就是“土”“水”…… 直到冬季,万物凋零,“戊己”当旺,古人认为冬天是纯阴用事的季节,所以“冬”对应的“五行”是“水”。 不过呢,如果按这种方式划分“五行”的话,很容易得出“火”或者“水”占据两个的地位,这与古人所追求的“阴阳平衡”是相违背的。于是,古人想到了一个新的办法解决“五行”个数问题——“相生相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