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怎么控制人口?
先引用一句网上看到的话,“北京不是不想控,是实在不敢控” 作为帝都土著,我的感觉是,北京的规划理念是从古至今都没变过——以水治水、以农治田。 在古代,北京地区的水患就是很大的问题,因此北京建城修了三条河:金水河、护城河和筒子河(中南海);
近代以来又修建了西郊海淀公园的昆明池以及万柳塘等。这些水利工程都是引天然河道入城的。 但是,北京毕竟不是江南水乡,无法充分借鉴江南地区的治理经验。在旧京有“南肥北瘦”的说法,指的是南方的水多,可以发展水运,而北京的水多集中在西山脚下,很难利用。所以,尽管明代北京外城已经修建了河道,但是由于水量大,还是经常泛滥成灾。甚至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还发生过洪灾,淹死无数。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对北京的改造。首先是三山五园,接着是大寨路的建设。三山是指香山、玉泉山和万寿山,五园是中正花园(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所在地)、百望公园(今中国航空博物馆所在地)、畅观公园、圆明公园(已毁)和紫竹院。大寨则是指现在的中关村。这些工程的共同点是都在挖土堆筑,虽然扩大了城区面积,但也填埋了地下水出露点和以前的湿地。破坏了原有的水系。同时,由于城市扩张,原先分布在城区的四合院逐渐被取代,人们居住的条件得到了改善,但同时也失去了水患之后天然的排水系统。
后来,北京又开始大规模兴建自来水厂,比如现在西郊的杨闸水厂和东郊的东直门水厂。还在京密引水渠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从密云水库向城内输送淡水。 但这一切都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因为人口一直在增加,用水量也一直在增加。
到了上世纪70年代后,水资源越来越紧缺。为此,我们家先后搬了三次家,每次都是因为周边要建小区,而我家正好在中间,无法扩建。最终我爸妈花了更多的钱换了一个离市区更远的房子住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