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令是什么?
五行的起源,最早见于金文《尚书》“金木水火土”,但这里的五行并不是指五种元素,而是指五种行,也就是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而“水火土”三行,实际上是指天象中的“日”“月”与“大地”,也就是“太阳”“月亮”和位于西北的“大地之根”,这实际上是古代人类观察自然现象得出的结论。
后来,在周朝出现了八士,即“太衍”(太阳)、“大荒”(月亮)、“辰州”(水星)、“娄金”(金星)、“鬼宿"(火星)、“柳土”(木星)、“张侯”(土星)、“翼火”(火焰星),他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神灵,并掌握着相应的技能。其中代表大火星的翼火,是西方部落的祖先,也是农业生产的发明者;代表土地的张侯,是中央部落的祖先,也是祭祀的发明者;来自东方的大荒则掌管祭祀,而来自北方的大德,则是战队的首领。
到了周朝末年,五行中的四行开始与春夏秋冬对应起来,春天有雷,称为震木,夏天有泽,称为坎水,秋天有清,称为离火,冬天有雪,称为兑白。这四行又叫“四时行”。此外还有一种叫“流行为”,指在大地上到处流动的东西,如血、气等,它们没有明确的归属,所以也叫做“无行”或“五行之外”。 这种五行观念传到汉代,形成了著名的五德终始说,这是西汉初年著名阴阳家公孙臣提出的。他根据《春秋》公羊学派的意见认为,战国时秦出丧东方,天下正应属于土德,因为黄土在五行中属土,而且秦都咸阳也是在土地上修建的城市。但是这样一来就遇到了一个难题,按五行相生相克的顺序,土克水,那么秦代应该在水德之下,可秦灭周后,周是火德,显然火不能克水。于是公孙臣便提出了一种新的说法,他认为金生水,所以在战国时秦属金德,而灭国后周属水德。至于为什么金能生水呢?他觉得只要把金属投入水中就能产生液体,这是很自然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