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属五行中的什么?
这个问题很有趣,五行的概念在古代是相义的,而不是我们现在这样解释的。古代所谓的“行”与“列”是一样的意思。所以五行就是五种行列,而每种排列组合都是有对应的属性的。 五行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周礼》里面:“五行之官曰典乐。掌六律,以合阴阳之声;致鬼神,示凶吉也。”这里的五行显然不是指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而是指由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组成的阴阳二气之间的六种状态。
西汉初年的《淮南子》对五行的定义也是阴阳五态:“故五行者,乃天道也,君臣、父子、夫妇之道,皆始于一而行于四,故其象先金而后水。”这里似乎五行变成了天道的代名词了,和现在不同又不同了。 东汉的张仲景在理论上继承了《黄帝内经》的思想,提出“营气流注”理论,并认为人体五脏之气沿着经络进行循环流动的时候是有先后次序的,这个顺序就是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并且用这种关系来解释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这就是现代中医所说的“五行生克”或“五行推演”。
随着汉代儒学成为官方哲学,人们开始用阴阳五行的观念来诠释儒家经典,比如《论语·学而篇第一》里面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被诠释为“仁”为阴,“行”为阳,只有仁德之心存在于阴之中,行为能力才会在阳中展现出来。如果只懂得阴,没有阳,那就是腐儒了(其实这个腐儒的定义很有问题)。 后来五行又被引入到算卦当中,组成生辰八字,从而有了人生命运的解释。这是五行在现代最普遍的用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