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肖指什么生肖?
1,子鼠 《诗经·大雅·大明》中有“玄鼠”之称谓。东汉郑玄注曰:“玄鼠,子也。”汉代的应劭解释为:“鼠色黑首尾无毛者。”“子鼠”是母系社会的遗留称呼——就像现代汉语中给女性婴儿取的名字里带有“娘”字一样,在旧时代男性婴儿名字里常带有个“子”字(比如鲁迅小说中的“孔乙己”)。这种称谓保留到了今天,用来泛称老鼠。所以子鼠也就是黑色的小老鼠的意思。
2,丑牛 出自《书经·吕刑》篇的记载:“象以典狱,示人刑罚。丑寅之属,尽狱中之类。”孙星衍云:“‘丑寅之属’,‘丑’当为‘牛’;‘寅’字之旁似从‘示’声,疑当作‘示’。”——就是说“丑”本应写做“牛”,“寅”旁的字应该写作“示”。“示”在古代通假“刑”“罪”等字。“丑寅”也就是牛、羊之类大型动物的囚牢。所以 “丑牛”也就是指代牛之类的家畜。
3,寅虎 这两个字同指老虎。“寅”字古文字形就像是一只手持猎物的大老虎。所以“寅虎”就是手里拿着虎(打来的野兽)的意思。
4,卯兔 见《礼记·月令》:“仲春之月,……卯之候,兔始卵。”汉代郑玄注曰:“卯,兔,其精气为弦月。”所谓“卯之候,兔始卵”就是说二月,兔子开始发情排卵了。而“卯”字的字形就像是一扇打开的门,与“牝(pi)犬”(公犬)的字形十分相似,都象征了雌性生殖的形象。所以“卯兔”其实就是指代未出生的小兔子以及幼小的雌性动物。
5,辰龙 出自《周易·乾》:“或跃在渊,无咎。”宋代程颐注解道:“‘或跃在渊’,言龙之神变无常,而潜居不害也。”宋朝朱熹在《周易本义》中也说道:“‘或’者,语之虚词,不可解作何字。”也就是说“或”字在这里不能理解为具体的意思。清人李光地则在《周易折中》中说:“盖‘或’字,即寓有进退存亡之意……”这里的“或”其实表示的是一种状态,一种龙在深渊中潜伏着的状态。因此“辰龙”也就是指代春天即将苏醒的巨龙。
6,巳蛇 出自《礼记·月令》:“孟夏之月,雉雊(gòu),雁来。”唐贾公彦疏曰:“此言阳鸟。今以雄雉鸣时,阳盛极矣。雄者为雊。”唐陆龟蒙则说:“雁凡三属:自北而来,谓之雁;自西而来,谓之凫;夜则成列,晨则分飞,谓之雁。”——也就是说,雄性的野鸡在四月会发出高亢嘹亮的鸣叫,而西北方向过来的大雁则是冬天里的形象。“已”字在古文字形就像是一个“大”字上面覆盖着两只雁。所以在古代“已”字既是日期的第三十天,也表示春季的最后一个月份(立夏到芒种期间)。而“巳”字则是“已”字下面加一点,表示火焰熊熊,以此作为“巳”字的本义。
所以“巳蛇”的本意是指代农历三月(清明节至谷雨这段时间)的蛇——因为这条蛇正处于春暖花开,气温逐渐升高的时期,属于冬眠醒来之后的“半休眠-兴奋”状态。
7,午马 来自《周易·乾》:“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周礼·夏官·戎右》:“戎右,掌祭名山,祀五帝及军所在山川。”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种谷》:“四月雨足苗齐土沃,可以播植。”清代富康寿辑《增订注释周易集释》:“午火,阴极阳生之时。”这些文字材料说明,五月阳气达到极致,阴气已经产生但数量还很少,正是“一阳生于下,二阴盛于上”的时期,与“阴阳交错而美”的象征意义相符。另外,五月也是草木茂盛,雨水充足的季节,正好符合“天地交泰而茂”的含义。而马儿也是在五月四肢粗壮,肌肉发达,毛发光亮的。所以“午马”指的是五月的马,也代表了春夏之交长身体、发情怀的植物和万物。
8,未羊 出自《礼记·月令》: “仲夏之月,……未之候,葛服之日。”郑玄注引汉儒荀爽话说: “未者,阴之绝气也。”又,《尔雅·释天》:“六月为季夏。”李贤等注:“未者,味之总名。六月中之气味咸酸,而未全苦。”以上两种说法综合起来,就是指农历五月是小山羊(未羊)成熟期且阳极阴生的时期,同时也是水果、蔬菜等植物的糖分含量急剧增加的时节。
9,申猴 来自《周易·巽》:“六四,悔亡,田获三品。”《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鸿雁来宾。”宋朱熹注:“鸿雁,大者称宾。”元代吴澄撰《月令七十二侯汇解》:“季秋八月,候应鸿雁来宾。”……这些都是说,深秋来临,南飞的大雁纷纷停下来休息,其中一些就停落在田间,这时农民可趁此机会到田野里捕捉大雁。而猴子是灵长类动物,比较智慧,行动也比较敏捷。这时候的猴子除了吃果子外,也会主动去找吃的,它们会寻找并采摘植物的种子和果实,抓昆虫吃,也会冒险去摘人类种植的农作物。所以“申猴”代表的就是这时的猴子。
10,酉鸡 源自《礼记·月令》:“九月,霜降。”明徐彦伯诗:“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元吴澄著《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九月,候应霜降。”又:“十月立冬。”孔颖达注《礼记·月令》:“立,建始也。”清陈士炜辑《礼记正义》:“立,坚初也。”这都是说十一月的时候天气更冷,大地开始结冰,树叶凋零。但是农家此时正在忙着收割、晾晒稻谷,准备春节时的粮食。勤劳的公鸡此时也正好处于性激素旺盛、鸡冠发育得最大最艳丽的时候。所以“酉鸡”实际上指的就是农历十一月份的鸡。
11,戌狗 出自《周礼·犬氏》:“犬氏,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