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多少日本人?

骆辉华骆辉华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先引用一下维基百科上的数据 日本人的数量,按照国籍人口的统计,2013年是5689人(男性3476人女性2213人),2014年增加到5729人(男性3498人女性2231人),到2015年底为5842人(男性3573人女性2269人)。 日本人在北京的居住地带大致有三处:清华长岛、朝阳区朝外大街和通州区永顺西街。其中以清华大学教职工及其家属为主要人群的长岛,被称为“北京的日本村”。

除了上述正式登记在册的日本人,还有一些在日本留学生以及因为各种关系停留在北京的中国籍日本裔,以及没有申报国籍、户籍的混血子女。据一些专家估计,这些人数可能在3万左右。而这一群体在网上的活跃度也非常高,比如知乎上有近万名的日本留学圈答主就经常回答有关日本的问题。

再来讲讲关于日本的移民政策吧 因为一直是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且两国的交往历史相当悠久,所以自唐朝开始就不断有日本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各类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但那个时候并没有长期居留的规定。

明代初年,随着海外贸易中心从泉州转移到京杭运河边的苏州,日本商人逐渐增多,并在吴地定居下来。为了管理这些人,明朝政府设立了日本馆,给予他们国民待遇,准其与中国民间交易,并规定凡日本商船入中国港须持有“牌符”,否则视为偷渡,要加以惩处。这种给予外国公民国民待遇的政策直到清末仍未改变。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清廷签订《辛丑条约》,允许日本人在北京附近及河北、山东一带开垦荒地,以此作为赔偿。此后日籍农民陆续到来,并在华北各地开垦种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欧洲战事动荡,美国禁止向中国出口大米,日本又与民国政府签订了《中日米料借款协定》,用贷款方式输华大米约10万吨,以解燃眉之急。为了表示信任,借款协定未附担保条件,也未指定用途,更未确定偿还日期——这实际上等于将日本的粮食无偿供应给了中国人。而日本借出这批粮食所付出的代价仅仅是中国人民每年必须向日本缴纳30万元的利息(折合现在的人民币约5亿元)。这笔“免费”粮食直到抗战爆发后才最终归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美国对日封锁,日本又与国民政府签订了新的米麦借款协定,由满铁、日本国有铁道提供担保,借给中国政府1亿美元,年利率七厘,用于补充军粮不足。当时中国的战略要地都被日军占领,这笔巨额款项实际上已经无法计算利息。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