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清华老硕 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我再补充一个关于清明节由来的传说吧! 这个传说明清时期已被广泛流传。不过,这个传说中“介之推不食而亡”的典故里“介之推”的原型可能并不是介之推,而是一个人叫做介错的人。据《晋阳春秋》记载,西周末年(前760年左右),晋国贵族曲沃庄伯弑君篡位,晋国诸侯姬光的父亲晋侯燮被囚禁起来。姬光立志要为父报仇。他在父墓旁结庐而居,日夜苦读兵书,苦练武艺,一心想报杀父之仇。
有一次,他独自一人在树林中练习射箭,一不小心,箭射得离弦而去,正好射在一名随从的脚上。这名随从疼得“哇哇”大叫。姬光连忙上前道歉,询问伤势,然后请大夫给他治疗。大夫检查后发现,箭镞深深地嵌在大夫的脚板上,如果再不取出来,可能发生感染,后果很严重。于是,大夫给随从取出箭头,伤口涂了药,包扎了起来。
姬光大怒,问是谁放的箭,随从不肯说出,说这是天子射的。原来,当时周幽王非常喜欢射猎,经常微服出行,射杀野兽。这次行猎时,可能是因为周围地形不熟悉,周幽王失散了侍从,到处找不到,结果遇到了姬光,就把他当作自己的侍从收留下了。 由于随从不肯说出君王的名字,姬光就问他是不是新君主惠王干的。随从知道瞒不下去了,就承认了。
姬光听了,气得咬牙切齿,决心为父复仇。他偷偷地准备好弓箭,等待合适的机会。一年以后,周厉王出猎,骑着骏马,拿着弓箭,意气风发,十分神气。正行间,突然“嗖”的一声,一支箭射了过来。厉王大吃一惊,急忙躲闪。然而已经迟了,箭镞正中马臀。马痛得长嘶一声,狂奔起来。随从们赶紧扶着厉王上马,紧紧跟随。
可是,那支箭仿佛有灵性一般,紧追不放。随从们一边驱马奔跑,一边四处张望寻找射手。他们发现不远处有一座高山,山上树木葱葱。随从小心翼冀地提醒道:“君王,那里好像有人!”“嗖”的一声,又有一支箭朝厉王射来。这回,随从看得清清楚楚,一个身穿青色衣服的人正站在树杈上拉弓搭箭。随从指着那个人大喊:“看呀,有人偷箭!”
周厉王顺着随从的手指望去,果真看见一个青衣人站在高高的树杈上,正在拉开弓箭。这箭如果再去射中谁,那可真是千钧一发呀!这时,随从灵机一动,大声喊道:“陛下不必惊慌,您是天下之王,上天会保佑您的。我等甘愿替您挡箭!”说着,他脱下身上的外套,作好了准备。
果然,第三枝箭射来了,随从侧身一避,外套应声飞起。那枝箭“哧”的一声响,刚好插入外套之中……随着这个故事流传开来,每年到那个时候,人们都去扫墓,并在坟头插上柳枝、撒上纸钱,以示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