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位是什么生肖?
“爵”与“爵位”这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前者是一个大项,后者才是具体的项目。 《周礼》记载了王宫卫士的职务名称有五百单二,其中就包括了“司爵”。郑玄注曰:“掌赐爵。”孙诒让疏曰:“按‘爵’者,爵位之称;‘赐爵’者,自上降下之辞。……故云‘掌赐爵’也。”“爵”就是古代的“荣誉称号”或“头衔”的意思。
西周时,天子、诸侯、大夫、士都有自己的封地,而封地的收成要上交王室,作为王室供养诸侯、大夫等贵族成员的报酬。这种收入的形式被称之为“贡赋”(参看本文附件《西周的封邦建国》)。
到了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为了增加自身的实力,开始不再将土地作为对贵族成员的主要补助形式,而是发放固定数额的货币或者叫作“帛”、“布”。在这种情况下,用于表示身份的“爵”也就随之变成了货币的等价物,即拥有了某种固定的购买力——这就是“爵”的“货币化”过程。用现代的话来说,此时“爵”已经是一种“货币等价物”或者说“价值标准”了。
在战国时期及秦代,“爵”与“爵位”是可以互相替换使用的。例如《史记》中就有“与庄襄王计杀秦昭王”的说法,这里的“爵”字就应该理解为“爵位”之意。又如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命令丞相史禄凿穿郦山以通水路,以便运送祭祀用的供品到泰山,史禄于是凿穿了郦山南面直到今天的新泰市。秦始皇因此大悦,说:“吾知水工矣!”大臣们纷纷阿谀奉承,称赞秦始皇的智慧,李斯则说:“陛下之明不过镜,臣等之贤不如水工。”这里秦始皇被称颂的“智”其实就是“爵位”——他因为奖励凿穿郦山的工匠授予他们爵位,所以能受到这些工匠的尊敬和崇拜。
到了汉代,由于汉武帝实行了“察举制”选官制度,使得许多普通子弟也可以通过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等各种名目的推荐而被选拔进官僚体系之中。在这种背景下,“爵位”失去了其货币属性的意义,仅仅作为一种荣誉身份的标志而已。用现代的话来说,此时的“爵位”基本上已经属于纯粹意义上的“虚衔”了。但“爵位”依旧可以被买卖,刘秀的儿子梁王刘英就因为行贿买得“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