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还会改大吗?
会,但改大的程度极其有限且没有意义。 首先,目前市面上流行的乒乓球拍都是5+2(5层纯木底板+2条海绵胶皮)的结构,这样的板子适合绝大多数人使用。 但是如果打惯了这种结构,再换一种新的打法就会很困难——换底板要适应,换胶皮也要适应,更不要说很多业余球友换了拍子还要重新习惯新拍的性能。 所以乒乓球作为奥运项目,改大是必然的,因为要适应更多的人参加比赛。但是改成多大的球,这是有讲究的! 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乒乓球比赛采用的标准是IPTTu-14,即直径为38mm、重量为2.7g的塑料球。这个标准制定于1967年。而乒乓球真正开始普及的年代应该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此IPTTu-14的直径和重量与当时人们打球的习惯是相符的。
但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乒乓球运动员大多是八十年代以后才开始练习的,那时候大陆选手开始使用反胶胶皮,香港台湾选手大多使用长胶或生胶,而国外大多使用海绵球拍。这些变化使得原来的IPTTu-14的尺寸对许多选手来说并不“合适”了。于是乒协便采用了更大一号的球——这就是现在使用的红双喜四星或五星球。这种球比原配的IPTTu-14要大1/3左右,重量也增加了近半。
对于专业选手来说,加大一号的球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技术水平;但对于大多数普通爱好者来说,这项修改是非常不利的。因为普通爱好者的基本功往往难以适应球的大小和用力的加重。
试想一下,你拿着一个加大一号的球去和一个身高臂长的专业选手去比赛,在对方已经适应了大一号的球的情况下,你却需要花更多时间去适应对方的水平,这非常不公平。所以除非你想降低技术难度,改用其他球拍(比如多增加海绵厚度或者更换成纤维底板)以适应较大的小球,否则改变球的大小对大多数人来说并无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