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裁判是职业的吗?
首先明确一点,我国的裁判制度目前仍属于业余裁判制。 中国足球协会制定的《裁判员管理办法》中规定, 申请成为裁判员必须先参加由中国足协举办的裁判员培训班,考试合格获得裁判资格证后,才具备担任正式比赛裁判员的资格。 根据该《办法》的规定,地方会员协会、行业体协每两个月可推荐一名运动员或教练员参加培训,经中国足协考核后,确定是否颁发裁判资格证书。也就是说,被推荐参训的运动员或教练员的绝大部分都能通过考核拿到证书,但考核不过的也有大把人在。
能够拿到裁判证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只要执法了,就必然有工资(奖金)可拿——不管判得好判得坏,裁判员都享有相应的仲裁和诉讼权利,确保裁判员既不“黑”也不“白”——做到公正判决,并据此领取报酬。 所以,职业不职业就看这一点就行了:拿钱多少。 在2018年世界杯期间,有一则新闻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即某国队的替补球员因不满裁判的判罚而辱骂裁判,最终被红牌罚下。 此事引起国内舆论一片哗然,纷纷指责涉事球队及队员无视联赛纪律和赛场规则,给中国队“抹黑”。 而事实上,裁判在场上执法时所依据的准则并非由本国人制定,且裁判对违规违纪行为的判定具有最终决定权。换言之,即使某名球员在比赛中辱骂裁判,甚至打裁判,裁判也有权视情节轻重给予该球员警告直至出示红牌将其赶出场外。 所以,面对如此“蛮不讲理”的裁判,你能怎么办呢?只有自觉遵守赛场规则,好好踢球,少犯规,不惹事,争取获得好的成绩,这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