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裁判是职业的吗?

魏喜朋魏喜朋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首先明确一点,我国的裁判制度目前仍属于业余裁判制。 中国足球协会制定的《裁判员管理办法》中规定, 申请成为裁判员必须先参加由中国足协举办的裁判员培训班,考试合格获得裁判资格证后,才具备担任正式比赛裁判员的资格。 根据该《办法》的规定,地方会员协会、行业体协每两个月可推荐一名运动员或教练员参加培训,经中国足协考核后,确定是否颁发裁判资格证书。也就是说,被推荐参训的运动员或教练员的绝大部分都能通过考核拿到证书,但考核不过的也有大把人在。

能够拿到裁判证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只要执法了,就必然有工资(奖金)可拿——不管判得好判得坏,裁判员都享有相应的仲裁和诉讼权利,确保裁判员既不“黑”也不“白”——做到公正判决,并据此领取报酬。 所以,职业不职业就看这一点就行了:拿钱多少。 在2018年世界杯期间,有一则新闻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即某国队的替补球员因不满裁判的判罚而辱骂裁判,最终被红牌罚下。 此事引起国内舆论一片哗然,纷纷指责涉事球队及队员无视联赛纪律和赛场规则,给中国队“抹黑”。 而事实上,裁判在场上执法时所依据的准则并非由本国人制定,且裁判对违规违纪行为的判定具有最终决定权。换言之,即使某名球员在比赛中辱骂裁判,甚至打裁判,裁判也有权视情节轻重给予该球员警告直至出示红牌将其赶出场外。 所以,面对如此“蛮不讲理”的裁判,你能怎么办呢?只有自觉遵守赛场规则,好好踢球,少犯规,不惹事,争取获得好的成绩,这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覃祥娜覃祥娜优质答主

通常人们将“职业”人员理解为“拿工资”、“以该工作为唯一谋生途径”或者“全身心投入”某一工作的人,与之相对应的往往是业余人员。比如人们在谈论奥运会时常常会将金牌数分为“职业”金牌和“业余”金牌来讨论。与国际上体育运动水平高低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于其相关体育项目的市场化程度和职业化水平不同,中国体育体制的特征导致体育人才的培养以及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展和提高等主要由国家计划配置社会资源,通过各级政府的财政和事业费拨款承担。目前绝大多数职业体育俱乐部和职业体育联赛仍处在政府和事业单位主导的“有限市场”范围内运行,在运动员和教练员管理上,仍然存在身份制管理和“在编”、“非在编”之分,同时在退役安置政策上仍然强调由政府和运动项目领导部门安排就业。因此,如果我们将“职业”简单理解为完全脱离事业单位和体制的“社会化”的体育人员,那么,我国体育“职业化”的程度就不是特别的高,目前我国只有极少数运动员可以称之为具有真正的职业体育身份。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