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祖旦是什么生肖?
“彭祖”这个姓氏,出自尧舜时代部落首领“篯铿”。 《史记•楚世家》记载,楚之先祖“姓姒氏,名曰重禹。夏桀之时,鲧被诛,其子禹复为诸侯,虞舜命禹为司空,平水土,治水有功,帝舜赐姓姒氏……”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司马迁所说“姓姒氏”的“姓”是指氏族部落的姓;而战国秦汉以后,人们所谓的“姓”,则多指女子所嫁之家的姓,即所谓“姓乎姓者,女子之所生,以配君子。若男子,则谓之氏”(《白虎通·姓名篇》)。也就是说,司马迁在这里说的“姓姒氏”跟后来人们常说的“姓”不是一个概念了。
按照《史记·楚世家》的记载,楚之祖先姓姬,是周王朝王室的远支。然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史书说楚王姓芈(《左传》闵公二年),秦国史书也说是芈姓(《秦本纪》),可见这一说法也是来自楚人自己的祖先记忆。至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所说的“朕之皇考曰庄襄王,姓赵氏”云云,显然是在模仿周天子自称为姓,是为了给自己“正名”而已。因为按照周礼,天子与诸侯都不能直接称姓——天子只能称氏,诸侯只能称姓。 那么,司马迁所说的“姓姒氏”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个问题说起来比较复杂,跟上古时期的姓氏制度有关。我曾在《先秦社会的姓氏观念》一文中讨论过这个问题,详见《历史与文化论丛》第二辑。简单地说,上古时期姓和氏都是姓氏系统的核心组成元素,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亲密,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姓”可以变成“氏”,也可以是“氏”变回来。而这种变换,是需要有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并非随随便便就可以改变。
在战国秦汉时期,贵族士大夫阶层往往喜欢把自己的姓改作氏。如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分晋后,晋国的卿大夫们为了显示自己的尊贵,就把原来的姓“姜”改作了氏“韩”。又如宋国公子佐,原本姓赢,因在宋国地位高贵,遂改名为“公子佐”。再如秦国的秦非子,因秦非子的先祖是商纣王的诸侯国之一,所以周天子允许秦人以国号为氏。而秦非子的祖先是颛顼帝的后裔,属于黄帝一脉,所以秦非子把他的姓“嬴”也改为“秦”氏了。 不过,司马迁所说“姓姒氏”的情况可能比较少见,应该是某个家族最初建姓的时候,把他们的祖先最初的姓给保留下来了。这种保留祖先初始姓的做法,我在《先秦社会中的姓氏》一文中有详细的论述,在此就不赘述了。反正这种情况虽然也有,但是非常少见。